“看世界的精彩,你一定要去水邊。”中國工程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吳志強說。15.5公里的黃浦江岸線,在上海市楊浦區內如同拉滿一張弓,面向東海,射出一支探索世界級濱水區、瞄準中國式現代化奮斗目標的利箭。
一座從“工業銹帶”走向“生活秀帶”“創新秀帶”的人民城市,熠熠生輝。“秀帶”之秀,在于黃浦江沿岸鐘靈毓秀,在于高質量發展的一枝獨秀,更在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時刻指引。
從“銹”到“秀”的理念之變
“閑人免入”——有百年歷史的楊樹浦電廠,因重污染于2010年停產,隨后開始生態化和藝術化的轉型改造。如何讓它真正“還江于民”,從一個“禁區”成為開放的公共空間?
同濟大學景觀學系主任章明團隊進入現場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留存的工業構筑物上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并開出“保留清單”,讓這些擁有工業力量的城市記憶,體面而有尊嚴地重回市民身邊。
如今,楊樹浦電廠成為市民共享的“遺跡公園”。走在江邊,百年電廠的灰倉成為時尚活動的“秀場”,頂部加裝大量光伏板,用綠色能源“照亮”周邊的咖啡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濱江“綠肺”。
楊樹浦電廠老廠房變身遺跡公園
“就像走進一個開放的博物館,可以閱讀中國電力發展的百年歷史。”楊浦濱江集團黨委副書記錢亮說。
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也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一百多年前,通江達海的楊浦濱江是孕育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成就了民族工業史上的13項第一。這片不到上海總面積1%的土地,曾創造占上海1/4、全國1/20的工業產值。如今,這里仍有中國第一座現代水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等百年工業遺存和歷史風貌建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世界僅存的最大濱江工業博覽帶”。
楊浦濱江南段岸線上,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筑總計24處66幢,總建筑面積達26.2萬平方米,此外還有一大批極具特色的百年工業遺存。章明用“在城市上建造城市”,形容對楊浦濱江的設計和改造過程。“現在我們看待楊浦濱江過去的態度,決定了它的未來。”
擁有百年歷史的永安棧房舊址西樓,煥新為世界技能博物館;原上海茶廠廠房蝶變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基地、4A級旅游景區“筆墨宮坊”;上海船廠舊址變身為央企上海總部和未來的古船博物館;上海煙草倉庫,成為“城中花園”綠之丘……經過活化利用的楊浦濱江,將最好的資源還給人民,并承擔新的時代使命,向每一位游客訴說著中國工業發展的厚重與雄渾。
天氣允許時,海豚跑團就會在周末早晨,帶著孩子們出現在楊浦濱江,在蘆葦叢叢、繁花燦燦里,向著晨曦出發。“孩子們既能用腳步丈量濱江的風景,還能用心去體悟城市的變化。”海豚跑團領隊朱宏杰說。
周末一家人在楊浦濱江悠閑地騎行游玩
在上海這座人文之城,工業美學和海派風貌交織的“硬核浪漫”、東方神韻和西方文明交融的氣質底蘊,盡收眼底,城市變成市民的“大客廳”。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說,從“臨江不見江”到“還江于民”,對文物與歷史建筑的認識與保護、改造與開放,不僅是歷史的選擇,更意味著對未來的選擇,是城市價值觀的體現。
2024年初,“上海楊浦生活秀帶”獲得“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稱號。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書記薛侃說:“我們始終遵循重現風貌、重塑功能、重賦價值的理念,統籌保護和利用,推動工業遺存煥發新活力、展現新光彩。”
楊浦濱江由昔日“工業銹帶”變成“生活秀帶”
從“看”到“聽”的方法之變
241份對社區游泳館的愿望,199份要建設社區食堂的建議,180份希望能有小劇場的要求……在長白228街坊的更新過程中,街道工作人員認真統計每一份回收問卷的意見,把“人民群眾盼的”變成“黨和政府下力氣干的”。
這里曾經是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解決工人住房困難而建造的“兩萬戶”工人新村,承載著一代人的奮斗和記憶。幾經變遷,修繕后的228街坊“蝶變”歸來,聚集睦鄰廚房、長租公寓、生鮮集市、休閑健身、戶外職工驛站、小劇場等多種公共服務和社區商業業態,讓老房子升級為“15分鐘幸福社區生活圈”。
年逾六旬的市民居春英“常回來看看”。“舊房改造后,我搬到周邊,住上了寬敞明亮的電梯房。新居的條件很好,但對原來住的地方還是依依不舍,經常回來兜一圈。”
長白228街坊煥新歸來,成為孩子家門口的游玩好去處
人民,不僅是問題的提出者,更在問題解決、督辦等各環節中全程“在場”。
長白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孫輝提到一個細節:一開始社區的長者食堂租下的店面,并不在市口,考慮到做餐飲,位置很重要,加上讓老人用餐少走幾步路,多方一合計,把食堂放在了街面,這既有了飯堂今天的客流量,還能讓更多來往居民一眼找到。“建設一個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孫輝說。
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首提地,上海在濱江貫通、城市更新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不斷提升“城市主人”的參與感、成就感。
“我有32條。”在楊浦區人民建議征集活動上,復旦大學研究生韓笑帶來公共環境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共治共建、特色街區打造等多維度的想法,助力“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不少當場得到回應。
來自“青春合伙人”的思考,是楊浦區人民建議征集的又一特色。楊浦濱江南段已設置9個黨群服務站,平均每700米就有一處,每個站點都是一處人民建議征集點;在復興島的優秀歷史建筑“白廬”中,用法治思維促進治理共同體的“星空夜話”,也成為固定項目。
楊浦濱江人人屋黨群服務站
“秀帶”是人民一點一滴“繡”出來的。“有時寥寥數語也會有很大啟發,無論建議后續是否得到采納轉化,每條都對群眾有反饋、有互動。”楊浦區人民建議征集辦主任孟濤說,人民是創造者,更是主人翁。
面向建筑工人、醫護、快遞、家政等一線勞動者,提供床位600張,每床每月價格600元至1000元……不久前,楊浦區首個“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正式開啟入住。關注社區“一老一小,吃飯吃藥”,聚焦特殊群體能否“無障礙游江”、孩子能否“一米高度玩濱江”,從公共服務供給到城市日常管理、空間規劃建設,“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貫穿始終。
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品質的打分人,市民浸潤其中而涌起的喜悅,正是最好的回應。
從“老”到“新”的發展之變
古今中外,從倫敦泰晤士河水岸到芝加哥濱水區再到新加坡濱海灣,不少城市發展遵循著“得水而興、廢水而衰”的規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河流不再是唯一的“運輸大動脈”,濱水空間也不適合作為工業空間,水岸如何繼續發揮優勢?
大學以城成長,城因大學揚名。坐擁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10余所知名高校的楊浦區,一直把高校作為城區發展的“獨家資源”。一些產業“老”了,人卻在持續煥新;沿著濱江的楊樹浦路,變身楊“數”浦。集聚18萬名年輕的大學生,生生不息地把楊浦的創新活力,維持在“永遠的18歲”。
復志信息科技董事長封華是其中一員。曾在復旦大學求學的他,在學校隔壁的雙創孵化器拿到第一筆投資,如今已帶領復志在3D打印領域成功出海。公司位于灣谷科技園,樓下是上海技術交易所,隔壁是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
“2012年起,楊浦區對標美國硅谷,高標準開發灣谷科技園,目前已有545家企業,年產值超200億元。灣谷科技園對面就是擁有119年歷史的復旦大學江灣校區。今年5月,楊浦區與復旦大學共同啟動建設未來谷——灣谷創新中心,持續跟蹤復旦大學理工醫等學科轉化項目。”楊浦區科經委副主任葉桂芳說。
推開校門就是創新的氣息,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持續深化。今年初,復旦、同濟等大學向公眾開放了食堂,讓創新活躍分子“吃到一起、干到一起”。如今,楊浦已集聚數字經濟相關企業7000余家,2023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達2600億元,占上海的1/6。
2023年,正值“三區聯動”20年,一場聚焦“創新發展再出發”的大討論,重新展開。新技術、新賽道層出不窮,積極擁抱并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政府部門還能當好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長”嗎?
討論中,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應運而生,短短幾個月,吸引40多名來自全球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學者入職。“將基礎研究與交叉應用并重,研究與培養并重,繼承數學的傳統,開創新的領域與疆界,不斷涌現出原創性成果和培育優異人才。”研究院理事長丘成桐說。
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落地楊浦
小到提前給科學家租房,大到團隊整建制落地,在最有煙火氣的地方安放一張書桌、一塊黑板,這是城市對于創新發展理念最有力的貫徹,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在楊浦區的生動表達。
“這里的平靜祥和讓人流連忘返,寬闊的綠地旁有老人們輕松暢談,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這一幕讓我覺得,政府對于這片區域的改造重塑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價值。”來自土耳其的記者埃姆雷·艾泰金(Emre Aytekin)說。
大學路“愛在大學路 one出新花young”主題市集
水岸所見皆“秀帶”。在薛侃看來,濱江煥發出的嶄新活力,一如既往回答著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他用“YOUNG”這五個字母來形容這一老工業區的當下,“Yesterday,一座充滿歷史底蘊的人文之城;Open,熱情友好的開放之城;Unbounded,無界融合的創新之城;Nice,美好生活的宜居之城;Gain,成就夢想的收獲之城”。
半月談記者:王永前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