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夜景衛星圖上,珠江入海口這片燈光璀璨的區域,囊括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是中國開放水平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逾8000萬。在世界版圖上,作為全球最年輕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舊金山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并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從中山翠亨新區望向深圳寶安前海,正在建設的深中通道將兩地連接起來(資料照片)。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集橋、島、隧、地下互通為一體,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賦予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的總定位總目標,粵港澳大灣區的加速布局與建設如虎添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4年多來,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3萬億元人民幣;廣東省2022年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產總值104681億元人民幣;香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270億港元;澳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3億澳門元。
人才流動、創新科技合作、金融服務合作……作為兼具國內改革前沿與經濟全球化因素的優秀區域,大灣區不負眾望,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率先探索新模式、新路徑。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高水平推動現代化建設,帶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發展,在雙循環格局中突出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國內戰略交匯點的作用。
再造新廣東:高位過坎,以質取勝
半月談記者 陳凱星 周強 孫飛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包機組團參展“搶訂單”,立足大項目發力“大招商”,“逆向招工”確保春節生產不打烊……2023年以來,組合拳讓廣東按下拼經濟快進鍵,駛向復蘇快車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四大灣區之一,要引領全球灣區發展,很重要的第一步棋就是在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發揮一個大碼頭的作用。要讓廣東當先,將傳統的商品和要素流通型開放轉變為制度型開放。
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起點上,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將高質量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和總抓手,堅持制造業當家,挺起產業脊梁,走在前列做出示范,為全國經濟穩中求進做出新貢獻。
“搶單招商留人”三部曲贏得主動權
凌晨出發,滿載而歸。3月上旬,攬下12億元訂單,廣東佛山赴日韓經貿交流團返粵。參展尋商機,拓寬合作路,經貿團還成功對接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意向投資項目3個。
當前,我國外貿企業持續承壓。廣東因時因勢而動,率先推出“粵貿全球”計劃,組織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作為“十萬億GDP俱樂部”一員,廣東經濟體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約1/10,外貿占比約1/5,穩廣東對穩全國經濟大盤意義重大。包機海外參展正是廣東打出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五外聯動的組合拳。
珠江兩岸,一場場招商大會接續舉辦。2022年底召開的深圳全球招商大會,315個項目簽約,投資總額8790億元。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達成合作項目853個,投資總額達2.5萬億元。
24小時“不打烊”、與澳門蓮花口岸同一屋檐下的珠海新橫琴口岸。記者 魏蒙 攝
一批世界500強巨頭紛紛加碼再投資。嘉士伯集團將在佛山建設一個年產50萬噸啤酒的工廠。“大招商顯示出地方政府的決心,給了企業信心。”嘉士伯集團中國區總裁李志剛說。
“訂單”變“定單”,項目成實物,關鍵在人力。為應對外來務工人員返鄉高峰,廣東發起“百日千場助萬家”招聘對接專項行動,助力企業“留工招工”,提前應對“招工難”。
“無論是‘出海搶單’,還是‘跨省招人’,搶的是責任擔當,贏的是發展主動。”廣東省人社廳副廳長楊紅山說,“讓2300多萬外省農民工在廣東就業保持穩定,就是穩住全國就業局勢。”
做大做強制造業家底
挺起現代產業脊梁
在省會廣州,因湃電池、增芯傳感器等一批“50億級”重大產業項目近期開工。
在粵西湛江,投資百億歐元的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首套裝置已經投產。
在粵東揭陽,中石油投資的千萬噸級煉化項目,正讓一座煉化之城崛起南海之濱。
從集成電路,到綠色石化,再到新材料,一個個落子開工的重大項目,呈現出鮮明的“制造優先”特征。
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發出號召,要突出制造業當家,做大做強制造業家底,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世界工廠”是廣東的底色。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制造門類健全,已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40個工業大類。
寶潔公司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許敏認為,中國已成為寶潔全球第二大區域市場,廣東提出“制造業當家”,明確了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將賦予企業更好的發展平臺和機遇。
開放的前沿地也是斗爭的交鋒地。在中美博弈背景下,從“中興事件”到“斷供華為”,廣東面臨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制造業是國之命脈所系。突出制造業當家正是廣東引領中國制造、攀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關鍵一著。
科技自立自強才能讓廣東制造基業長青。從鵬城實驗室到廣州實驗室,從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到東莞散裂中子源大科學裝置,這些科技王牌軍運用新型舉國體制新優勢,發力原始創新,推動區域支柱產業強鏈、補鏈、固鏈。
工人在廣州廣汽傳祺智慧工廠總裝車間生產線上工作。鄧華 攝
當前,廣東正大力建設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既涵蓋智能家電、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又高起點培育壯大集成電路、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大產業需要大平臺。在珠海唐家灣,3000多名工人在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制造產業園推進項目建設。
“園區還沒建成就基本駐滿,很多企業在催著交付。”珠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漢明說,為給中小制造企業提供標準廠房,政府代建租賃打造“5.0產業新空間”,幫助企業降成本促發展。
珠海橫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的重大合作平臺之一。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橫琴培育壯大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現代金融等重點產業,推動“分線管理”和澳門新街坊建設,提升琴澳一體化發展水平。
2022年,廣東制造業增加值達到4.25萬億元,約占全國1/8。廣東省工信廳廳長涂高坤說,廣東將提質壯大現有8個萬億元級集群,發力培育新增3個萬億元級、4個以上的五千億元級集群。
舉大不遺細,一批中小制造企業走上“專精特新”發展之路。廣東眾志檢測儀器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新設備,2022年營收增長約50%。公司總經理黃初期說:“小企業是大產業中的一環,在產業脊梁中既要做主體也要做主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補齊發展短板
“新春上班第一天,我們就展現新氣象,沒有互相走訪,沒有作揖拜年,而是吹響高質量發展的新號角。”佛山市委書記鄭珂說。
今年1月28日舉行的廣東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是近年來廣東召開的最大規模的會議,參會人員云集方方面面代表、縱貫省市縣鎮村各級,全省2.6萬多人在主會場和分會場參會,并向全省直播。
當下,聚焦高質量發展正成為廣東的強烈共識。新征程上,廣東提出以高質量發展為牽引推動現代化建設。實現現代化,除了高質量發展別無他途;走在前列,關鍵是在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
財政質量好是經濟發展“含金量”的重要指標,更是廣東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成果。作為財政大省,廣東2021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4萬億元,連續31年位居全國首位,是中央財政最大的收入來源地,也是全國上繳額最多的省份。
1月8日,深圳、香港地鐵實現掃碼乘車互聯互認。梁旭 攝
“總量大、貢獻大、結構優,廣東為全國經濟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財力支撐。”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戴運龍表示,“全省稅收收入占比保持在八成左右,高于全國地方平均水平,債務風險保持在最安全的等級。”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的最大短板。為破解“富省窮縣”現象,廣東近期啟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將推進強縣富鎮興村。縣域活則全省活。
作為粵北生態功能區,云浮經濟體量長期位于隊尾,但依靠做強鎮域經濟等抓手,其發展速度正轉向排頭。云浮市委書記盧榮春表示,此前鄉鎮有事權無財權,經濟功能虛化。云浮直面關鍵痛點,向鄉鎮放權,特別賦予鄉鎮年度新增財稅自主支配權,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劉棕會說,廣東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緊迫感,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
大塊頭伴隨大擔當。新征程上,廣東正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志在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