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城學宮前,身著傳統服飾的黎族同胞跳起歡快的打柴舞,絡繹不絕的游客駐足觀看,讓這座最南端的古老文廟又“鮮活”起來。一千年前,三亞的黎族和回族先民就是在這里,跟漢族同胞一起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六百多年前,客居三亞40年的黃道婆,跟隨黎族同胞學習了錯紗、挈花等紡織技術,返回故鄉上海后“南藝北傳”,將黎族紡織工具和技術與當地絲織技術結合,推動了中國紡織技術的飛躍。
三亞作為我國多民族聚居地區之一,漢族、黎族、苗族、回族等民族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如今,黎村苗寨已成為三亞旅游的必逛景點,黎錦苗繡也是旅行紀念的高級伴手禮,黎苗音樂在各大景區唱響,回族酸魚湯等少數民族特色美食享譽海內外。更多惠民的政策讓少數民族同胞提振信心,更加厚實的經濟“賬本”增強了他們的底氣……各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繪制新圖景。
海角共傳同心火,天涯相逢辦盛會。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即將在三亞召開,來自全國56個民族的近萬名運動員和嘉賓將齊聚南海之濱,以體育運動為媒,以民族團結為本,在三亞這片頗有民族融合歷史淵源的土地上,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瓊崖千里塊海中,民夷錯居古相蒙”
9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蘇軾謫居海南三年,與黎族百姓比鄰而居,相識相知,互相扶持,在耳聞目睹了黎漢共生共榮,各民族兄弟同胞相親相愛如一家的場景后,對海南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大加贊美:“瓊崖千里塊海中,民夷錯居古相蒙。”并從內心發出了“海南萬里真吾鄉”的感慨。
“盡管當時黎族群眾的生活非常窮困,但對這位遠道而來的中原客人總是傾囊相助,黎族同胞純樸、善良、率真的性格打動了蘇軾。”海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主任張朔人表示,“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遺我古貝布,海風今歲寒。”來自黎族同胞的真摯友誼,給困境中的東坡極大的關懷與溫暖,也借由東坡的詩文得以千古傳頌。蘇軾也充分發揮特長,幫助民族地區發展文教事業,教授各族青少年識字作文,傳播中原文化,他的學生符確和姜唐佐分別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和第一位舉人,在互助交融中形成了“漢黎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據考古發現,黎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經由嶺南兩廣地區跨海遷徙來到海南島,直至島南三亞地區。自秦漢肇始,漢族人口陸續進入海南,從事商業、農業和漁業生產,與黎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開發海南島,標志著海南各民族經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開端。宋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口或由中原南遷,或經海上絲綢之路登陸三亞,同各族先民進一步攜手共同開發這片富饒的土地,為三亞乃至海南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明代,由廣西遷入的苗族逐漸在三亞形成族群聚落,成為三亞多民族中的一員。
張朔人表示,數千年來,在移民潮流的推動下,海南島的生產力水平如同破土的嫩芽,不斷攀升新的高度。農業與手工業在這片熱土上交相輝映,共同譜寫出一曲曲豐收的贊歌。海南各族人民以物易物,商品交易絡繹不絕,不僅繁榮了市場,更在無形中拉近了彼此心靈的距離。這種和睦共處、攜手共進的深厚情誼,也為海南島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黎兩樽合 醉笑一歡同
黎家小院掩映在茂林之中,屋前有塘,塘前有花,花海遠處是綿綿青山,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走進建村已逾百年的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古樹參天,屋舍儼然,水清木華,原生態的黎族村莊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院墻上、屋檐下,隨處可見顏色鮮艷的蛙紋、甘工鳥紋和大力神紋,頗具黎族特色的紋飾表達著黎族文化,不時出現的船型屋設計傳遞著黎族先民渡海來瓊的歷史。
三亞市鳳凰鎮檳榔村、天涯區文門村與中廖村一樣,均是“詩與遠方”并存的黎族村落,良好的區位條件、優渥的生態環境及豐富的歷史人文成為黎族村落建設“和美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優勢資源。近年來,“小而美”的鄉村旅游發展迅猛,大量游客慕名前來黎村觀光游覽,黎族同胞走上一條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廖村等黎族傳統聚落及民居的多元化保護、傳承與應用,離不開一位從白山黑水來到海南的漢族兄弟的努力。20多年來,海南師范大學副校長、美術學院院長張引潛心鉆研,提出“黎族傳統人文藝術創造性設計轉化”“黎族傳統民居再生設計”的學術主張,并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間、家居裝飾、現代服飾等中巧妙融入黎族傳統文化元素,讓黎族文化“活化再生”,做黎族非遺的“執燈人”。
“民族文化一旦離開生活就像植物沒了根,在確保滿足現代人功能需求、審美情趣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融入黎族元素,賦予現代建筑長久的生命力,原汁原味地展現黎族非遺風采。”張引表示,在參與設計中廖村時,巧妙地用黃泥、紅泥拌上草根做墻面裝飾基底,屋頂用葵葉,充分利用黎族船型屋最原始最本真的材料,最大程度地傳承黎族傳統住宅文化“基因”。
近年來,張引將黎族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消費品設計、城市環境設計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參與設計項目累計近20萬平方米,除了海南,在北京、澳門、成都、吉林、廣東的國際、國家級展會,建筑和公共空間設計中也融入了黎族元素,通過設計將黎錦的“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
“服裝、絲巾、桌旗、雨傘、手袋、旅行環保便攜包等產品600余款,申請了多個專利。”張引介紹,他將帶領團隊,從黎錦服裝與服飾產品、黎族風格環境空間、黎錦相關產業品牌形象、黎錦元素文創產品及包裝、黎族精神標識數智化呈現五個主要領域開展設計研究及實踐,為海南黎錦企業定制化提供符合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設計作品和產品。
為深入研究黎族傳統文化,張引頻繁往返于現代化的大學和原始的黎族村落,每次一待就是數周。為了盡快融入當地人,張引和黎族同胞一起吃住,結下深厚友誼,并從當地村民處購得最原汁原味的材料,一方面讓黎族傳統文化搭上文旅融合快車開出再生之花,同時增加了黎族百姓的收入。
三亞市民族事務局辦公室主任白冰介紹,近年來,黎錦、黎陶、音樂舞蹈、黎醫苗藥、黎苗飲食文化、三月三節等文化資源得到了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創新和利用。普查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代表性項目名錄16項,占全市非遺名錄的55%。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40名,占全市非遺傳承人的71%。常態化舉辦三亞市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系列培訓活動,涵蓋黎族織錦技藝、苗族刺繡技藝、黎族藤竹編技藝、黎族制陶技藝等內容。截至2024年4月,三亞共培養黎錦制作匠人2070人。
團結奮斗譜新篇 同心共圓中國夢
近年來,三亞市加大民族地區產業扶持力度,持續夯實協同發展的物質基礎,有序推進村容村貌不斷改善,“農業+”旅游、教育、體育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有效促進黎村苗寨集體增收和村民就近就業創業,既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成功蛻變,又實現了“富口袋”與“富腦袋”有機統一。
白冰表示,近年來,三亞依法加強民族事務管理,深入推進民族政策貫徹落實,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市各民族團結、進步、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2021年至2023年,三亞投入近3億元,完成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19個,農村道路實現100%硬板化,開設“村村通”公交線路57條,村村建有衛生室,移動通信實現全覆蓋。與此同時,不斷加強民族村寨保護發展,印發《三亞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發展規劃(2020-2025)》,自2022年以來,累計投入3631萬元,進一步完善區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區村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受益群眾達11萬余人。近年來,先后有8個少數民族村寨被命名為國家級、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與中廖村相鄰不遠的大茅村已成為三亞周邊鄉村短線游、城郊一日游和休閑度假的首選之地。錯落有致的民房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不少外省車牌的小轎車停在村道上,老人樹下織黎錦,青年歡跳竹竿舞,黎歌樂舞不斷,游人絡繹不絕,到處呈現一派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景象。
大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高正才介紹,大茅村是由17個自然村組成的黎族村落群,近年來,利用共享農莊共建、共治、激活鄉村產業,探索鄉村振興新業態。采用“公司+農戶+合作社”模式,盤活農戶閑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價值,以1家共享休閑農莊示范帶動14家合作社抱團轉型升級,實現由傳統大田輪作發展成高效農業產業,推動了村民就業增收。
目前,大茅村引進遠洋集團等大中型企業8家、小微企業40家,引導村民注冊個體工商戶251家,家庭農場119家,成為大茅村產業興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生力軍”。為持續打響精品鄉村旅游品牌,大茅村還將產業鏈延伸至體育、研學等方面,策劃打造了馬拉松比賽、秋千比賽、暑期公益營等各類特色活動,累計吸引了200余所國內外高校和企業團隊參與鄉村文化共創。2023年,大茅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18萬元,比2017年增長了84.3%,步入全市村集體收入前列,村民人均收入2.35萬元,比2017年增長189%。
三亞上空即將唱響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主題曲,一場民族團結的盛會馬上拉開帷幕。正如運動會主題曲中唱的一樣:“一顆心,一個圓,一齊擁抱緊相連,這片土地五千年;一個夢,一片天,每個賽場共起點。”各民族融合發展、同心圓夢的圖景正描繪出新時代最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