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古城西安常住人口從2012年的855.29萬人增長至2023年的1307.82萬人,正式跨入擁有千萬級人口的特大城市序列。人口的快速增長,讓這座古城的現代化治理面臨新的挑戰。西安市著力在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等領域破題,城市治理新格局正在形成。
既解決發展空間,也解決出行空間
今年9月26日,西安地鐵10號線一期、5號線一期東段和6號線一期南段正式通車。至此,西安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到10條,總里程達353公里。不斷增加的軌道交通網絡像蜘蛛網般,穿過千年古都的城墻厚土,有力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既方便了市民出行,也拉伸了城市骨架。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安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但城市主城區的發展程度和開發強度已經接近飽和。2023年的西安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南控、北跨、西融、東拓、中優”戰略,全面吹響城市“北跨”發展“集結號”。
西安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楊治說,“北跨”主要是向北跨渭河發展,拉伸城市骨架,優化西安城市空間布局。西安提出,到2035年服務人口達到2000萬,“北跨”區域將成為有效支撐西安下一個萬億級經濟體量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千萬級人口的城市,治堵是必答題。數據顯示,2023年底,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29.73萬輛,機動車擁有率突破400輛/千人。“每逢旅游旺季,大雁塔、大唐不夜城、鐘鼓樓等景區游客驟增,交通問題既困擾本地居民出行,也影響游客體驗。”西安科技大學教授崔琰說。
游客在西安城墻參觀游覽 劉瀟 攝
為解決交通擁堵的“大城市病”,西安著力完善城市交通路網體系,大力發展智慧交通,通過打通斷頭路、加大智能信號燈、設置可變車道等方式,提升出行便捷度。2023年,西安交警交通事故視頻快處服務中心成立,實現輕微事故快速處理、快速撤離。與去年同期相比,西安的擁堵指數已下降4.1%。
群眾享受家門口的優質資源
為應對急劇增長的人口,西安對教育、醫療、住房、公共文化服務等配套領域提前謀劃布局。
在教育領域,西安市加大學校建設力度,保障學位供給。2020至2022年,全市已完成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454所,增加學位43萬個,滿足新增學位剛性需求。2023年,西安市新建改擴建學校26所,新增學位3.3萬個。
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長王綱介紹,西安持續深化集團化辦學、“新優質學校成長計劃”等改革舉措,充分依托名校,帶動提升新建校、薄弱校教學質量。越來越多的優質學校正出現在孩子家門口。
在集團化辦學改革中,西安市雁塔區第四小學與航天二一〇小學建立起“一長多校”的緊密型關系,將后者的成熟經驗嫁接到該校。從航天二一〇小學調任而來的雁塔區第四小學執行校長文燕說,這所新學校在2023年獲評西安市“新優質學校”。
在醫療領域,西安市提出規劃構建與國家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與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發展相適應的區域衛生健康高地。半月談記者從西安市衛健委了解到,近年來西安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開展三級公立醫院建設行動,規劃床位1.7萬張,待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區、開發區三級公立醫院全覆蓋。老百姓的就醫半徑不斷縮小,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網不斷織密,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更加均衡。
多元力量托舉“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如何讓群眾更滿意、更安全,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西安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西安市著力用“繡花”功夫創新治理,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滿意度。
演藝人員在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表演 鄒競一 攝
西安市擁有1520個社區、近9000個小區,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是基層治理的重要載體。西安市累計將16.1萬平方米辦公面積改造為便民服務功能區,社區90%以上陣地用于為民服務。
走進西安市高陵區崇皇街道涇欣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的舞蹈室,56歲的李素琴經常跟“老伙伴們”在這里排練。“這里功能齊全、干凈整潔,一樓有老年餐廳,二樓有看書、唱歌、跳舞、練書法的專門活動室,我們平時都喜歡呆在這里。”她說。
涇欣園社區黨支部書記淡萌萌告訴半月談記者:“我們將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社會組織、網格員等多元力量引入社區,將養老、托幼等便民服務嵌入其中,破解‘小馬拉大車’的困局。”
長安區總面積的55%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范圍,覆蓋了大學城、城中村和部分開發區,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社情民情復雜。
2021年,長安區探索“全科網格、多網合一”基層治理模式,將秦嶺保護、生態保護、巡河、護林、社會治理六類網格優化整合成“一張網”,將各類網格員精簡為全科網格員。“借助‘網格員+職能部門’的模式,解決了老百姓遇事不知怎么辦、不知找哪里的問題。”長安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陳乾明說。
長安區還設立了綜合治理中心,包括信訪接待、法律服務、訴訟服務等功能,可實現“信調裁訴”一體化辦公,群眾訴求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點滴力量匯聚,為老百姓織就了一張“平安網”。據統計,2024年1至5月,長安區刑事案件發案數同比下降27.7%,電詐案件警情同比下降48.4%。
半月談記者:張京品 李亞楠 編輯:蘇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