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 題:中國城市,哪種氣質戳中你?
新華社記者陳諾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這是我國政府在聯合國推動設立的首個國際日,也是回眸中國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一個窗口。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城市千姿百態、各美其美。城市的核心是人。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眾生活品質,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城市形象才更具體、更生動。
今年,我國城區人口突破千萬的城市達到10個,超大城市“俱樂部”有了新成員,連點成片,推動城市群興起。與此同時,一些“小而美”的城市收獲流量、更聚起了人氣——一“烤”成名的淄博、熱辣滾燙的天水、“心靈故鄉”阿勒泰……大城小城,呈現著獨特而生動的氣質魅力。
若城是“人”,她應是溫暖的。
從老舊小區改造到打造“15分鐘生活圈”,從增設停車位充電樁到興建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場所……各地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顏值”更提升品質。來自住建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9月,全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8萬個,已經建設籌集了保障性住房148萬套(間)。未來將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住有所居,更住有宜居,為人民群眾打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若城是“人”,她應是安心的。
2023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16%,超過9.3億人享受到城鎮化的紅利。同時,城市規模日益擴展、城市結構日益復雜,城市治理尤其是大城市治理難度不斷加大。為此,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廣州、南京等多個城市出臺相關政策或規劃,大力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有效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心。
10月26日,觀眾參觀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主題展。新華社發(唐克 攝)
若城是“人”,她應是聰慧的。
“交通超腦”智能優化交通秩序、傳感設備實時監控城市“生命線”、政務服務全程網辦……在安徽合肥,快速迭代的數字技術與城市治理融合創新,不斷拓展智慧、宜居的現代城市新圖景。近年來,不少城市圍繞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借助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讓科技更多地造福人民。
若城是“人”,她應是健康的。
與綠色為伴、與自然為善。安徽馬鞍山曾經機器轟鳴的鋼鐵廠區,如今正逐漸被一片片綠意盎然的生態園區所取代;貴州貴陽把公園裝進“口袋”,將綠色擁入懷中……以綠興城,點綠成“金”,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建設方方面面,“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出門入園”正在成為百姓日常。
若城是“人”,她應是浪漫的。
今年以來,“奔縣旅游”爆火、“寶藏小城”破圈、“City Walk”雙向奔赴,“流動的中國”下是城市的脈搏,跳動著詩意。以文興業、以文化城,既“塑形”,也“鑄魂”。越來越多城市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級,擦亮人文之城的底色,老廠房、老樓宇、老遺跡變成打卡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歷史文脈傳承地,老城“包袱”漸變轉型優勢。
10月19日,演員在蘇州虎丘山景區為游客表演昆曲。新華社發(杭興微 攝)
若城是“人”,她應是開放的。
譬如上海,一江一河貫通開放;福州,“閩都韻”與“國際范”交相輝映;雄安,從無到有繪就未來城“實景畫”……“搞活一座城”是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共興活力之城,正讓城市更加開放包容、充滿機遇。
低頭是市井,抬頭是時代。
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強與國際社會和聯合國人居署等國際組織合作,積極提供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日前,國際知名的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2024年全球城市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城市排名顯著提升。
中國城市,向新向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