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鄉村T臺秀”觸網圈粉 鄧斌 攝
半月談記者 龐峰偉/丁怡全?
這里,是古人類元謀人的發祥地,素有“世界恐龍之鄉”的美譽;這里,地處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兩大地貌區分界處,峰巒疊嶂,叢林密布,溪河縱橫,被稱作“滇中翡翠”;這里,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國僅有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風土人情造就了楚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新時代發展的東風和利好的民族政策更給予了楚雄披荊斬棘的魄力和砥礪前行的銳氣,從發展滯后到趕超跨越,楚雄奏響了中國彝鄉的奮進凱歌。
“滇中翡翠”熠熠生輝
眼下,楚雄正進入雨季,這是菌農們最忙碌的時節。幾場大雨的澆灌,讓潛藏在山野間的野生菌紛紛破土而出,一叢叢一片片一朵朵,仿若精靈。勤快的菌農一個雨季就能“撿”出幾萬元的收入。
“生態好,菌子多,我們收入就高。”楚雄州南華縣菌農周開利享受著生態的饋贈。他說,雨水一遍遍下,菌子一茬茬出,收入就一節節長。
野生菌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素有“野生菌王國”美譽的南華縣,境內有已知野生食用菌290多種,全縣260余萬畝林地中,生長著不同種類的野生食用菌。
“生態本身就是一種財富,保護生態,它會給予人更多的回饋。”南華縣林業和草原局工程師自正權說,近年來楚雄州的野生菌保護工作不斷釋放生態紅利,生態效益更加顯現。
夏日清晨,走在楚雄龍川江畔,鳥語花香,景美宜人。龍川江是楚雄人的母親河,過去,由于城市擴容、人口增多等原因,這里飽受污染,一度黯然失色。
當地痛定思痛進行整治,龍川江“脫劣達標”。現在,江畔綠樹成蔭,水清了、魚多了,久違的白鷺、野鴨回來了,龍川江成為楚雄市民休閑健身的網紅地,也融進了無盡鄉戀鄉愁。
野生菌的紅利和龍川江的變遷,是楚雄州持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近年來,楚雄全州二氧化硫、氨氮等廢氣物排放量不斷削減,納入國家、省級“水十條”考核的6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25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10縣市空氣優良率達98%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956年的23%提高到2020年的70.01%。楚雄州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
綠水青山帶笑顏。今天的楚雄,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人文美,生態紅利持續釋放,“滇中翡翠”熠熠生輝。
楚雄的新鮮蠶豆在長三角地區大批上市 方喆 攝
綠色產業方興未艾
生態優勢凸顯,楚雄州綠色崛起底氣更足。
楚雄有充沛的光、水、熱等資源,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囊括了從寒溫帶到熱帶等7種氣候類型,綠色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楚雄銅、鈦、鐵、鋅等儲量豐富,能源保障、產業基礎都具備一定優勢,為打好“綠色能源牌”奠定了基礎。
資源優勢如何變為產業優勢?楚雄聚力建設“滇中崛起增長極”,正逐步形成以綠色發展為主題、綠色經濟為主流、綠色產業為主體、綠色企業為主力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在楚雄州元謀縣的一處果蔬種植基地里,一套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系統有序運轉,大數據技術與農業相結合,改變著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鏈條。“有了科技助力,楚雄農業智慧化發展前景大好。”果然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群說,這個基地生產的葡萄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終端售價達每公斤80元左右。
近年來,楚雄州綠色農業產業不斷壯大,“元謀蔬菜”“南華野生菌”等一批綠色品牌影響力攀升。全州建成規模產業基地542個、面積106萬畝,形成“冬菜、春果、夏菌、秋核桃”四季飄香和山地牧業、花卉、中藥材等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
綠色能源產業亦提質增效。楚雄州2020年硅產業實現產值125億元,單晶硅片產能居云南省第一;在楚雄州祿豐縣,“中國綠色新鈦谷”建設有聲有色,楚雄州已成為具有較為完整鈦產業鏈的地區;在楚雄市高新區,50余家知名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企業,正構建起云南省第二大生物醫藥產業體系……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綠色已成楚雄產業發展的厚重底色。
民族團結之花綻放
9個民族,44個姓氏,來自兩縣13個鄉鎮64個村的2000余人,搬遷到同一個村,能不能安定生活?
“能!我們村近11年來沒發生過一起民族糾紛,各族群眾親如一家。”楚雄州姚安縣草海村村支書楊有光說。草海村是專為安置大姚、姚安兩縣偏遠山區的受災群眾而建的易地搬遷村,村內居住著漢族、彝族、苗族、壯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9個民族的群眾。近年來,草海村在各級黨委政府幫扶下,把蔬菜種植、肉牛養殖、勞務輸出等搞得有聲有色,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草海村的故事并不是個案。楚雄州2.8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26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近37%。“楚雄州各族兒女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楚雄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魯文興說,2017年,楚雄州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州”,“黨的光輝照彝鄉、彝鄉人民心向黨”的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楚雄完成了梅葛、火把節等非遺保護項目數據庫建設,編纂出版《楚雄民族節日志》等民族文化書籍,成功打造《云繡彝裳》等民族文化演藝精品和彝族火把節、原生民歌節等文化節慶品牌,進一步筑牢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民族團結的果實越結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