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東莞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作 盧漢欣 攝
半月談記者 黃浩苑
東莞是世界聞名的制造業城市,改革開放以來,東莞以外向型經濟起步,匯聚了眾多制造企業,被稱為“世界工廠”。近年來,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傳統要素擴張發展模式在東莞難以為繼。2017年,東莞推出的“倍增計劃”掀起了新浪潮,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在這座城市加速推進。在探索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上,不斷升級的“倍增計劃”成為東莞的有力抓手。
復工復產,“頭雁”領航
今年春節期間,東莞茶山鎮的新盟食品有限總經理潘結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一度很是焦慮。
“我們企業訂單多,著急想提前開工,還沒等我打電話給鎮黨委書記,書記就主動打給我了。我記得那天都晚上10點多了,書記來電問企業的情況,問需要什么幫助,得知我們想提前開工,第二天就帶著政府和醫院的人來工廠指導防疫工作,手把手教我們防疫和消毒。”潘結儉對半月談記者說,政府工作做得細致,做到了企業前面,這讓對復工復產心懷壓力的他感到暖心。
新盟是東莞市的倍增企業,享受“企業服務專員”的保姆式服務,聯系人就是鎮黨委書記。
“倍增計劃”是東莞提出的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創新政策、產業、土地、資本、人才五大要素供給,扶持重點企業開展科技、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3至5年集約化發展探索,實現規模和效益倍增,并形成“頭雁”效應。
“以試點示范帶動全局突破,加快全市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形成全社會重視實體經濟的氛圍。”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梁維東認為,東莞制造業發展面臨土地要素開發飽和、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單位產值低等問題,通過“倍增計劃”,可以引導企業轉型,幫助其實現集約化發展。
東莞正揚電子機械有限公司是全球規模靠前的汽車、游艇液位傳感器、尿素傳感器及儀表生產商,也是抗疫物資的間接生產企業。因此,生產訂單任務多、缺少人手是正揚電子面臨的大問題。過去員工缺口很快就能補齊,但疫情之下工人少,招工也困難。
在這樣的情形下,東莞市政府科學防疫,分區分級精準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產,讓企業放下顧慮。東莞正揚電子機械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處負責人李松輝說,政府做了一系列嚴密的部署和安排,讓企業能放心大膽地招入新員工,努力追趕生產進度。
在東莞,倍增企業是行業的龍頭,這些企業率先復工復產,推動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速復工復產,并幫助“小兄弟”們一起應對困難和問題,使得東莞這個“世界工廠”快速恢復了運轉。
“倍增”助力高質量發展
最近,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東莞市建設廣東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實施方案》,東莞成為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先進制造業之都”的探路先鋒。
2月6日,東莞市發布了“倍增計劃”3.0版,文件重新梳理了“倍增計劃”,在新的發展階段更集約、更有針對性地扶持實體經濟發展,升級版的“倍增計劃”是東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在優化服務效能上,“倍增計劃”3.0版進一步完善倍增企業的“企業服務專員”制度,建立結對掛點機制,對倍增企業發展問題“一跟到底”。
在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上,“倍增計劃”3.0版提出優化全方位全流程診斷。要建立“服務超市”,重新梳理服務資源池,對服務機構實行優勝劣汰;試行“診斷+服務”模式,鼓勵服務機構對倍增企業診斷問題持續跟蹤改進;完善扶持政策,以高質量、有效果的診斷服務為導向;完善服務包等系列扶持措施,提高服務效率和效益。
近年來,拓斯達這家從事工業機器人的企業逐漸為公眾熟悉,拓斯達公司副總裁左運光介紹說,在“倍增計劃”政策指導下,拓斯達通過智能診斷,從運營管理、產品規劃、商業模式等方面明確了經營中的痛點、難點,并梳理解決方案。“倍增計劃”對企業經營起到了良好的指導作用。
“政府比我們想得更多更周到,所以企業在東莞發展很順利。”廣東氣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大鐘說。
在打造平臺上,“倍增計劃”3.0版提出加強倍增企業上下游產業鏈招商,探索改革“倍增計劃”產業并購母基金,增加產業扶持功能,對產業招商、產業鏈補強項目落戶東莞以及產業園區升級等給予支持。
東莞產業綜合配套能力本身就強,擁有涉及30多個行業、6萬多種產品的制造業體系,95%的電子終端配件可以在1小時內配齊。在此基礎上,東莞基于“倍增計劃”3.0版繼續開拓全產業鏈優勢,將形成以“倍增企業”為核心的“朋友圈”,組建產業航母,形成更強大的競爭力。
產業導向,質量優先
新一版的“倍增計劃”提出,東莞力爭到2022年,培育主營收入10億元(含)以上倍增企業超120家,倍增企業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35%以上,技改投資額占全市比重45%以上。
“倍增計劃”給企業指出了發展路徑——追求質量卓越、追求單位效益,同時,也給企業制定了發展目標——5年時間實現企業規模和效益倍增。為實現這個目標,政府和企業一道勠力同心,遇山開道,遇水搭橋。
生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恭敬認為,參加“倍增計劃”讓企業獲得了清晰的發展目標,倒逼企業思考怎樣才能實現倍增目標。“開始我們都覺得很難,后來朝著目標導向分解,3年提前實現倍增了。 “‘倍增計劃’不是說要政府給企業什么,而是大家在清晰的目標引領下有序、有力地發展。”張恭敬透露了一個小細節,“倍增計劃”開發了“企莞家”微信平臺,企業可以在線反映困難。他們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線留言,沒想到真的把相關部門引來現場辦公,把企業用地面臨的歷史遺留問題給解決了。
“倍增計劃”為東莞實體經濟的集約發展和高端轉型探索了一條新路徑,在其導航、領航和護航下,企業對未來發展有預期,對高質量發展有信心。(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