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史衛燕
益水之陽,是名益陽。這個洞庭湖區的重要城市,60年前就曾在作家周立波筆下的《山鄉巨變》中展現風貌。60年后,“數字”農業、“數字”治理、“數字”社會,無一不在繼續書寫這座山鄉之城的傳奇。
為了上網推介、售賣家鄉特產,安化縣一塊花生地里正錄制視頻 李尕 攝
“數字”賦能農業
無土栽培、立體種植、智能調控、四季生產……在益陽一個智慧農業園區里,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決策,精準使用水、肥、藥,賦予農產品一張張“身份證”“體檢單”。經營者告訴半月談記者,經智慧技術提升過的特色種植業,每畝年收入可達6萬至8萬元。
數字化農業的甜頭,小農戶在銷售產品中感受更深。在“益村”售賣平臺上,村民只需拍幾張照片,編輯小段文字,就可把家里種的稻谷,養的雞鴨魚,做的手工粉等產品掛上網賣錢。“在‘益村’上,每天都有好多人向我訂貨。”安化縣樂安鎮大禾村村民陳福香說。
益陽還引進各大電商等入駐村級便民服務點,構建“互聯網+農產品直銷基地”模式,為當地優質特產插上飛往全國的“翅膀”:安化黑茶、沅江蘆筍、南縣小龍蝦等特色產品頗具網絡口碑,桃江竹涼席銷售額占全國線上銷售額60%以上,“中國蝦稻米之鄉”響當當的牌子更是獲得市場高度認可……
“數字”賦能農業,還讓農旅融合更顯“成色”。走進益陽南縣的華南農業現代科技示范園,絲毫感受不到農作的辛勞。50余種果蔬,在數字溫控技術下生長,將園區裝扮成一個大花園。2.8萬平方米的園區,不僅可供給高檔果蔬,更引來游人觀光消費,擦亮了當地休閑旅游的名片。
“數字”刷新治理
“村里裝了高清攝像頭,小偷都不敢上門了。”南縣南洲鎮長勝村治安主任袁永紅說,這多虧了“雪亮鄉村”建設,6個攝像頭就讓全村關鍵區域治安防控無盲點。
益陽城市社區同樣安全感滿滿。小區居民登錄手機APP,就可實時查看廣場、公園、游樂園的環境。一遇突發事件或緊急情況,一鍵報警即可尋求援助。
智能治理提升城鄉安全系數,僅是益陽“數字治理”的一部分。從2017年起,益陽就與華為深度合作,對全市信息基礎設施、統一支撐平臺等進行整體規劃,建立起一個龐大并隨時更新的數字底座。這個底座就像反應堆,在政務、醫療、教育、住建等治理領域,釋放巨大能量。
作為益陽智慧醫療的組成部分,互聯網醫院統籌了全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資源,群眾通過手機就可門診預約、支付、查閱報告等,醫院也可跨院調閱病人歷史病歷檔案,不僅方便病人陳述過往病史,也方便同級醫院實現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減少了重復檢查,降低了群眾醫療負擔。
“我還在轉院的路上,住院科室、床號、醫生姓名這些信息就發到我手機上了,檢查做得少,報銷的錢也蠻多。”赫山區泉交河鎮居民楊一飛談起最近一次住院體驗贊不絕口。
如今,50多個市直部門通力合作,讓益陽“數字治理”不斷開花結果。
“數字”發現社會
益陽,如今以其良好的“數字”基礎,成為各大互聯網巨頭緊盯的“數字實驗場”。
益陽近3年連續舉辦智慧鄉村互聯網大會,引來行業大咖云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58同城董事長姚勁波、網易農業總裁蕢鶯春、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科大訊飛聯合創始人王智國等組團來到益陽,提出各自的“智慧社會”“智慧鄉村”設想和方案。
“鄉土中國是熟人社會,核心是信任關系。我們致力于重新建立鄉村的信任關系。在每個鄉鎮,我們都找到一個和本地人很熟悉的人,擔任站長。他們線上尋找并發布足夠多的本地就業、租房、做買賣等信息,線下幫助鄉鄰尋人尋物、打聽鄉鎮上的各類消息,形成了一個個獨有的熟人‘圈子’。”姚勁波說。
從數字經濟,到數字治理,再到數字社會,益陽的發展“藍海”正不斷拓展。益陽市委書記瞿海認為,只有抓住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及“互聯網+”應用,才能書寫益陽新的傳奇。(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