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閆祥嶺
醫養結合正成為時下老年人新需求。作為全國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山東煙臺市針對醫養結合的堵點,采取多重創新,形成多條路徑,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從康養小區到連鎖醫養,一個個“醫養小鎮”正在煙臺興起,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幸福指數。
養老、醫療服務可自由切換
醫療機構不能康養、養老機構不能醫治的難題,是當前不少老年人的養老心病。建設醫療養老融合型機構,打造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康養小區,最終形成一個個醫養小鎮,是煙臺瞄準醫養結合的一大新舉。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在煙臺,不少新建醫院、新設養老機構正在推行“醫療+養老”的建設標準。如萊陽市人民醫院遷建時,就與德怡老年公寓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同一院區、互通互連,確保做到從養老服務到醫療服務“零距離”。
“康養環境經過精心布置,養老、醫療服務可以自由切換。老人不用為了看病來回奔波。”萊陽德怡老年公寓總經理謝濤認為,這一醫養結合的創新舉措,極大消除了老年人對養老機構常規醫療和急診急救能力的顧慮。
在煙臺的康養小區,入住老年人能享受到24小時全程跟蹤服務。老人一旦身體出現不適,康養小區的醫療衛生人員能第一時間對老人展開搶救。“特別是心臟病、心梗、腦卒中等老年人易突發的危急重癥,醫護人員可在2分鐘內趕到。”蓬萊市中醫醫院涌泉康護中心主任段黎明說。
據了解,入住當地康養小區,一般收入水平的老人也能負擔。老年患者如入住康養小區,支付費用只有平時住院費用的1/4到1/5。
連鎖品牌把醫養服務送到家
對于不愿去或不能去養老機構的居家老人,連鎖醫養是個好選擇。在煙臺,日間照料連鎖服務讓老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優質、多元的醫養服務。
福山區福惠社區的呂大叔今年63歲,是失獨老人,老伴半身不遂4年多。他說,以前干家務、帶老伴去醫院,都是自己一個人,感覺很吃力。現在,有人上門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幫老伴洗澡理發,還有家庭醫生定期為老伴檢查身體,“這樣是真好”。
送上家門的醫養服務日趨精細化、定制化。煙臺市衛健委家庭發展科負責人閆程翔介紹,特別護理專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嚴重慢性病患者定制;“安寧療護”將生命剩余期不足2個月的老人轉入臨終關懷階段,由專業人員提供特殊關懷,讓老人有尊嚴地離世。
“我們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小微型、嵌入式社區綜合養老機構,以品牌化、連鎖化方式運營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煙臺市衛健委主任包信勇說,這種方式須有現代科技手段支撐。
“為實現智能化連鎖管理,我們整合引進了包括數據庫管理、健康管理、助餐管理、時間銀行管理、呼叫管理、居家服務管理、養老床位管理的智慧居家養老系統,‘互聯網+醫養服務’已經落地。”煙臺市云天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符垂佳說。
釋放健康中國新紅利
打造并形成醫養小鎮,意味著多層次的融合,必須突破多領域的瓶頸。“煙臺市成立了醫養結合示范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擔任組長,21個部門作為成員單位,明確一名副市長統管醫療、醫保。”包信勇說,這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
同時,煙臺市衛健委與民政、編辦等部門聯合出臺政策,規定利用現有醫療資源申請設立養老機構的,可依據醫療機構已具備的相應資質,簡化手續,縮短審批時間。
盈利周期長、一次性投入高、賺錢難,是制約醫養結合機構發展的攔路虎。為此,煙臺市從資金補助、資源價格、護理保險等方面入手,出臺了一攬子扶助政策。目前,煙臺市已建成醫養結合機構223處,一個個醫養小鎮不斷崛起。
為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煙臺還重點規范了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的項目、標準、程序,將偏癱肢體綜合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等9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將治療性推拿項目納入居民醫保普通門診或職工醫保個人賬戶支付范圍。
編輯:許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