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劉巍巍
從蘇州古城向北驅車約20分鐘,抵達位于陽澄湖畔的蘇州市相城區。盡管名字里帶個“城”字,但因發展相對滯后,這里一度被干部群眾調侃為“相城,不像城”。近年來,相城區以創新驅動發展,開掘后發優勢,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越來越呈現出現代城市的氣質和風采。
“長出來的金錢”
只需一個口令,汽車就能自動走街過巷,平穩地穿越城市……科幻電影里的場景正在相城成為現實。
今年5月,上海奉賢物流園跑道上,一輛后掛載貨車廂的物流重卡,準確完成線路規劃、加減速、變道等操作后駛入倉庫。隨后,它通過一系列精準操控,以厘米級精度停靠在指定位置,一件件貨物從車廂中有序運出……
這輛搭載國內領先無人駕駛技術的測試車“行龍一號”,就來自相城區自動駕駛公司智加科技。智加科技總裁特別助理蔡少佳說,公司將在3年內利用自身技術改造并組建一支1000輛貨車規模的自動駕駛物流車隊,盡早實現無人駕駛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據了解,相城區迄今吸引超20家智能駕駛企業及團隊落戶,涉及算法集成、整車配件、車聯網、高精地圖等領域。
企業快馬加鞭的背后,是生產關系的重塑和革新。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相城區不僅在數字經濟、科技研發、科技金融等新經濟上頻頻發力,產業結構也在轉型蛻變。
深秋已至,相城區北橋街道石橋村黃郎浜多肉種植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72歲的陸洪根說,“大棚里最貴的一棵‘雨露花水晶’,市場價要七八千元,長出來的都是錢。”過去,石橋村是遠近聞名的“塑料村”,高峰時全村有近200家塑料造粒作坊。“塑料加工破壞環境,這種‘不見綠的GDP’我們再也不要了。”石橋村黨委書記茅建根說。
眼下,相城區“農業+”“互聯網+”“創意+”等新經濟競相涌現,拓展了產業轉型空間。“如今已經進入深度洗牌、全面創新的時代。”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說,必須主動作為,走出一條具有相城特色的新經濟發展之路。
“割不斷的文脈”
一座城市的創新,離不開文化活的靈魂。“相城千年文脈延續至今,孕育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妤說,敬畏與呵護傳統風物人情,考驗新城發展定力。而如何將傳統與創新融合,也是一道新考題。
近些年,一些“90后”“00后”時尚達人游覽蘇州,必到相城“金庫”打卡。2015年開館的御窯金磚博物館,集中展示“御窯”和“御窯金磚制作技藝”雙遺產。白領陸琦說,由老磚窯改建而成的御窯金磚博物館,既有情調又能自拍,還可以長知識。
博物館背后,御窯金磚復興之路耐人尋味。位于相城區陸慕鎮的御窯村,金磚制作技藝久已被淡忘。在相城區委區政府和御窯金磚幾代傳承團隊努力下,2008年起,蘇州陸慕御窯金磚廠啟動古法重制明清原味金磚項目。2016年2月,產品送北京故宮博物院檢測,結論是無論外觀色澤和平整度都已達古金磚標準。自此,蘇州陸慕御窯金磚廠成為唯一有能力生產古法金磚的企業。
“7年來,經歷幾十次失敗,不記得燒壞了多少青磚。”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第六代傳承人金瑾說,“割不斷的文脈,是眺望未來的基石。”
“離不開的港灣”
創新發展成果要為人們所共享。相城區黃埭高新區藍領公寓近期投用,讓住客小謝喜上眉梢。
作為一名外來務工的技術工人,住宿曾是小謝的鬧心事。喬遷歐菲公寓六人間的小謝告訴半月談記者,新宿舍比之前自己租的住所條件好。“不僅裝好了空調和淋浴室,樓道防火設施和消防栓等也一應俱全。”
相城高新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慶偉介紹,歐菲公寓投資超9000萬元,共有416個房間,可以入住超過2000人。“目的是讓‘藍領’既住得舒心,又不為高昂房租揪心。”
藍領公寓是相城區創新民眾宜居樂居港灣的現實縮影。在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同時,相城區一系列惠民創新之舉持續發力。
槳起槳落,水花四濺,龍舟蹁躚……相城區今年中秋首度舉行龍舟賽,30支隊伍480名健兒揮槳競渡,數萬名群眾自發到場助威。相城區委常委、漕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沈磊說,傳承龍舟文化、倡導全民健身,正凝聚起共享發展成果和共建美麗家園的正能量。
如今放眼相城,社會創新的動人之處在城市細節中隨處流淌。“社會創新提升城市溫度。”相城區長張永清表示,相城區將激發力量,打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樂居熱土。
編輯:許中科